在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,一位身着运动服的亚洲面孔正快步走向图书馆,他背着一个略显沉重的背包,里面除了厚重的法学典籍,还有一套精心保养的击剑装备,他就是费若秋——曾经在法国剑坛崭露头角的中国击剑运动员,如今哥大法学院的一名普通学生。
2023年秋天,当费若秋宣布暂别职业击剑赛场,前往美国常春藤盟校攻读法学学位时,法国击剑界一片哗然,这位年仅25岁的佩剑选手刚刚在里昂国际邀请赛中夺得银牌,正处于职业生涯的上升期。
“许多人问我是否打算退役,事实上这只是我人生中的一次战略暂停。”费若秋在接受我们独家专访时微笑着说道,在他身后,哥大法学院的图书馆玻璃窗映照着秋日的阳光,与记忆中击剑馆的金属光芒截然不同。
费若秋的成长轨迹颇具国际化特色,18岁独自前往法国接受专业击剑训练,22岁入选法国蒙彼利埃竞技俱乐部职业队,24岁获得法国国籍并代表法国参加国际赛事,他又在美国开启了学术生涯。
“击剑教会我的不仅是竞技,还有战略思考,在法律领域,这种思维能力同样重要。”费若秋轻轻推了推眼镜,这个动作与他以往在赛场上调整面罩的姿态有着奇妙的相似性。
适应学生生活并非易事,费若秋坦言,最初几个月他几乎每天都在与疲劳作斗争。
“职业运动员的作息与学生完全不同,过去我的身体在特定时间处于巅峰状态,现在则需要让大脑在那个时间段保持清醒。”他描述了自己如何将运动员时期的纪律性应用到学习中:清晨5点30分起床,6点到7点进行体能训练,随后是一整天的课程和图书馆时间,晚上则留给阅读和论文写作。
哥大法学院教授埃琳娜·莫雷诺评价道:“费若秋带来的不仅是国际视野,还有职业运动员特有的韧性和时间管理能力,他在课堂上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,总是能够精准地抓住问题的核心,这种能力与他在剑道上的敏锐如出一辙。”
费若秋的经历跨越了中、法、美三种文化背景,这种多元性成为他独特的优势。
“法国击剑训练注重技术和传统,美国法学教育强调案例分析和辩论技巧,而我的中国背景则让我能够以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。”费若秋比较了三种文化对他的影响。
在哥大,他选择了体育法作为专业方向,希望能够将运动员经历与法学知识相结合。“体育界涉及许多法律问题海星体育,从合同纠纷到知识产权,从兴奋剂管制到转会制度,作为一名曾经的职业运动员,我理解这些问题的实际影响,而现在我正在学习如何从法律层面解决它们。”
尽管专注于学业,费若秋并没有完全放弃击剑,他每周会抽出三个晚上,前往哥大击剑馆指导校队成员,同时保持自己的技术水准。
“击剑是我身份的一部分,不可能完全割舍。”费若秋说着,从背包中取出自己的佩剑,那把剑的护手盘上刻着中法两国的国旗图案,以及他参加过的各大比赛名称。
哥大击剑队主教练迈克尔·约翰逊表示:“费若秋的到来对我们的队员来说是宝贵的财富,他不仅技术精湛,还能够以多种语言指导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,他的职业经验为我们带来了国际级的视野。”
谈到未来,费若秋有着清晰的规划,他计划在获得法学学位后,专注于体育法律事务,特别是国际运动员权益保护领域。
“许多年轻运动员在跨国转会中面临合同和法律问题,由于语言和文化障碍,他们往往处于弱势地位,我希望能够为他们提供帮助,让更多人能够安心追求体育梦想。”
费若秋还设想创建一個非营利组织,为国际运动员提供法律咨询服务。“体育是全球性的,但体育法律体系却仍然以国家为单位,我们需要更多跨文化的法律专业人士来填补这一空白。”
从职业运动员到常春藤盟校学生,这种身份转变也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,费若秋现在与两位法学院同学合住在曼哈顿上西区的一间公寓里,自己烹饪简单的 meals,乘坐地铁出行——这与过去在欧洲作为职业运动员的生活截然不同。
“最困难的是学习独自处理所有生活琐事。”费若秋笑道,“作为职业运动员,很多事情都有团队帮忙安排,现在一切都要自己来,从租房到报税,这些都是全新的挑战。”
他很快补充道:“但这种独立性也让我成长许多,我相信这些经历会使我成为更全面的个人,无论是对于未来的法律生涯还是个人生活都有益处。”
费若秋的决定最初让他在法国的教练感到失望,但最终获得了理解和支持。
“我的法国教练最终意识到,教育能够延长我的职业生涯——不是在剑道上,而是在更广阔的体育领域。”费若秋说他的家人也非常支持他的决定,尤其是他在中国生活的祖父母。“他们那一代人特别重视教育,所以听到我要去哥伦比亚大学读书非常高兴。”
费若秋还建立了一个跨国支持网络,包括他在法国的击剑队友海星体育官网、中国的家人以及在美国新交的朋友。“现代科技让距离不再是问题,我经常与法国的前队友视频通话,他们给我提供运动方面的建议,而我则帮助他们理解合同条款。”他笑着说。
平衡严格的学术要求与保持竞技状态并非易事,费若秋承认,有时候压力几乎令人难以承受。
“第一学期结束时,我同时面临期末考试和技术退步的双重焦虑。”费若秋回忆道,“那时我意识到,我不可能同时在两个领域都保持顶尖水平,必须学会接受自己的局限。”
他开始调整期望值,不再要求自己在击剑技术上保持职业水准,而是将其作为一种保持身心健康的途径。“这种心态上的调整很重要,我现在把击剑视为一种移动冥想,而不是竞争手段。”
费若秋的故事正在激励更多运动员考虑学术道路,他受邀在NCAA的一个论坛上分享自己的经历,鼓励大学生运动员重视学业发展。
“体育生涯是短暂的,但知识和教育能够受益终身。”费若秋说,“特别是国际运动员,我们经常跨越国界比赛和训练,这种经历本身就是一种教育,如果能将其与正式学术训练结合,将会产生强大的协同效应。”
哥大体育部主任彼得·彭格注意到费若秋对校园文化的影响:“他体现了学生运动员这个词的真正含义——既是优秀的学生,又是杰出的运动员,他的存在鼓励更多学生尝试跨越传统的界限,探索不同领域的可能性。”
在哥伦比亚大学红砖建筑环绕的校园里,费若秋继续着他独特的旅程,每天,他仍然清晨起床训练,然后投入法律文献的海洋;每周,他仍然会拿起佩剑,感受金属交锋的清脆响声;每月,他仍然会与远在法国和中国的亲友通话,分享跨越大洋的思念与成长。
“有人说我离开了击剑,但实际上我只是拓展了比赛的场地。”费若秋在采访结束时说,“从剑道到法庭,从法国到美国,本质上都是在追求卓越、公正和精确,这些价值无论在哪个领域都是相通的。”
夕阳西下,费若秋背起背包,向我们告别后走向击剑馆,在那里,他将继续以另一种形式挥洒汗水与智慧,书写一个跨国界、跨领域的人生故事。